加紫菀、百部、乌梅,名加味百花膏∶治同。又曰∶病在膈上则吐,病在膈下则利,此桔、贝主上,巴豆主下之意。
亦有用理中汤加附子者,因脾胃虚衰之火,被逼上炎,故用参术甘草补其土,姜附散其寒,则火得所助,接引退舍矣。由鼻而入,在于上部,客于皮肤,故无六经形证,惟发热头痛而已;胸满嗳气恶食,则兼内伤也。
前阴利水,后阴利谷,寒邪客之,则不能禁固,故下利也。如太阴有桂枝加芍药汤,少阴有麻黄附子细辛汤,厥阴有当归四逆汤之类。
《内经》曰∶荣气虚则不仁,卫气虚则不用,故用黄以实表气;然黄与防风相畏,用之者何?经曰∶营气不从,逆于肉理,乃生毒痈;又曰∶热胜则肿,故疫疠之余热,解之未尽,逆留于分肉之间,则作上件诸证。
《准绳》云∶丹溪论劳瘵,主乎阴虚,用四物加知柏主之,世医遵用,百无一效,何哉。周扬俊曰∶言无里证,则亦有反发热之表在可知也,二方皆治少阴表证,少阴无发汗之法,汗之必至亡阳,惟此二证用之。
气薄则发泄,故用羌、独、苍、防、芎、细祛风发表,升散传经之治疟疾发在处暑以前,头项痛,脉浮,有汗,恶风。为末,酒化胶为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