伤寒大下后,复发汗,先下后汗,治失其序矣。一 全书经文,诸家旧本,或字有增减,或节有分合,或重出不书衍文,或正误各不相同,是集则以仲景全书为准,而参之各家以昭画一。
此曰微热,则表热犯本已深,故热邪结而耗液。脾胃为水谷之海,五脏六腑之所受气者也。
程应旄曰:若下后外证未解者,仍当解外,有的证用是药,不可以既下而遂谓桂枝汤汪琥曰:下之为逆;逆者,为病在外而反攻其内,于治法为不顺也。地有小山,人有小节。
上条是里热蒸越之汗,故汗出不恶寒,阳实也,喘而下利,皆为热也。设外证不解者,尚未可攻,当先以麻黄汤解外;外解已,但少腹急结痛者,乃可攻之,宜桃核承气汤;即调胃承气加桃核,所以攻热逐血也。
仲景用五苓散,多服暖水令汗出愈,其意在利水发汗,故知必有无汗小便不太阳病,小便利者,以饮水多,必心下悸,小便少者,必苦里急也。 《内经》曰∶脾胃者,仓廪之本,营之居也。
以其邪留连于胸胃之间,或与热、与虚、与饮、与气、与寒相结而不实,则病势向上,即经所谓在上者因而越之意也。如水泻,用白术、茯苓、芍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