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结宜下,故用甘遂、葶、杏、硝、黄等下之;痰结可消,故用黄连、栝蒌、半夏以消之。上条脉症是阳虚,此条脉症是阳盛;上条表热里寒,此条表里俱热;上条表里俱虚,此条表里俱实。
汗多则心液虚,心气馁故悸;叉手自冒,则外有所卫,得按则内有所凭,则望之而知其虚矣。要知协热下利,即胃实之始,《内经》所云“暴注下迫,皆属于热”,其脉必浮大弦大,故得属之阳明,而不系太阴也。
太阳之脉,起自目内,上额。 又云∶“伤寒脉浮,自汗出,微恶寒。
治伤寒者,见脉症之相同,皆当留意也。蛔厥,先用理中丸,次用乌梅丸。
小便数尚未难,恶寒微不若恶风之甚,挛急在脚尚轻于四肢不利,故彼用芍药甘草汤,此用桂枝加附子,其命剂悬殊矣。太阳主一身之表,风寒外束,阳气不伸,故一身尽疼。
脾虚则胃亦虚,食不下者,胃不主内也。吐下后胃中空虚,木邪为患,故君茯苓以清胸中之肺气,而治节出;用桂逆满,而君主安。